衡水市桃城区卫生局着力推进“国医堂”建设
“针灸拔罐子,轻巧一半子,谁能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针灸拔罐又回来了。”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李大爷一边揉着腿一边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这老寒腿不吃药不行,现在可好了,针灸拔罐又回来了,连续十天的治疗,疼痛减轻了很多,基本上不吃药了,花钱不多还挺管事。”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衡水市桃城区卫生局紧紧围绕百姓需求,狠抓“国医堂”建设,坚持“基础建设要领先、适宜技术全覆盖、特色科室树品牌”,坚决不摆“花架子”、不走“空场子”,从设计到施工,从硬件到软件,坚持主要领导一线部署、一线督导,全力推进建设进度。
为切实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该局积极与市中医院沟通联系,签订帮扶协议,借市中医院人才、技术优势,强桃城区中医药服务能力。首先是从各基层医疗单位中,选派21名理论基础扎实的中医人员到市中医院进修学习;其次是每月邀请市中医院专家到各基层医疗单位巡诊、授课,带教基层中医人员。通过上述举措,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门诊就诊率显著提高。
该局把中医人才的培养放在工作首位,在利用市中医院平台快速见效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狠抓本土中医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基层中医人员参加“杏林千人培养工程”、“燕赵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项目多渠道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截至目前共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48名,选派7名中医师到省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
该局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契机,通过跟师学习、集中授课、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为基层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使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掌握了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多数乡村医生掌握了至少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将针灸、拔罐、刮痧、理疗等适宜的中医技术全部纳入村、乡新农合报销目录,把绝大部分的中药饮片纳入报销范围,并提高报销额度十个百分点,使广大群众得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形成了城乡居民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通过推进‘国医堂’的建设,全区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了中医人员素质高、设施设备全、服务能力强、文化氛围浓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6%村卫生室均能提供5项以上中医药服务。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门诊服务量由2012年的12%增加到现在的33%,达6.8万人次,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门诊服务量由2012年的9%增加到现在的29%,达5.2万人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服务量由2012年的1.2%增加到现在的22.8%,达11万人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率由2012年的0到现在的60%;全区中医药惠民每年约380万元,人均节约医疗费用近10元,‘国医堂’建设的社会效益初现。”桃城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杜吉双
|
关键词:衡水,桃城区,卫生局,国医堂 |
责任编辑:张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