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分家难一致 人民调解唤真情
深州市榆科镇村民丁大爷育有两子,大儿子丁甲今年32岁,成婚多年,一直在父母共同生活;二儿子丁乙28岁,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尚未成婚结婚。今年,丁甲提出了“另起炉灶”的想法,得到了父母同意。没想到,一场分家却惹来了纷争。 “老大真是不懂事,给他盖新房、办婚事,又帮着把两个孙女看大。”一见到榆科镇司法所指派的调解员,丁大爷情绪激动地说道,老大现在竟以分家为由,向他们索要10万元,被老两口严词拒绝。 对于父亲的说法,丁甲承认是他提出的分家,并解释了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合理要求。我文化程度不高,上学少,没有花父母多少钱。只在结婚时,我花了家里几万块钱。但二弟上到大学,现已在外面工作,以后还会在外地买房成家,爸妈给弟弟的投入要远远多于我,当时自己结婚时未买车,这10万块钱也就是买车的钱了。” “父母没有义务为子女盖房买车。只是作为父母,都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为孩子多付出,给子女提供高起点,希望子女能生活得好。”调解员首先对丁甲进行亲情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连新房都盖不起,孩子照样还是懂事孝顺。天下没有偏心的父母,只有不懂事的子女。” 丁甲羞愧地低下头,跟随调解员来到了父母家。在调委会、村委会的帮助下,丁家将房屋和耕地一一进行了分配。 倔强的丁大爷也最终软下心来,承诺要给丁甲8万元作为购车款。但同时声明,今后他们给小儿子首付买房和操办结婚,大儿子不用负担,也无权阻止。 在调解员和村委会干部的见证下,一家人达成了协议,丁大爷夫妇日后的赡养问题,由丁甲、丁乙兄弟共同承担。丁大爷的家庭矛盾最终化解,家里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调解员表示,兄弟分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不能达成一致,会导致日后老人赡养纠纷、妯娌反目等诸多矛盾。矛盾双方有亲情关系时,要抓住“情”这一突破口。有情在,所有矛盾纠纷就有解决的机会,本是一家人,毕竟血浓于水。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兄弟姐妹间,出现矛盾的原因多是因为内心不平衡,日积月累以致矛盾爆发,调解此类案件时,最好的方法是积极劝说双方学会包容与忍让,多付出,少索取,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 |
关键词:兄弟分家,调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