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鹰” 展翅正当时——衡水市冀州区检察院青年检察人才成长密码
近日,在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经验分享会上,青年干警郑小瑜手捧“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业务能手”证书,感慨道:“站在领奖台上时,我深切感受到冀州区检察院的每寸‘泥土’都是助我成长的台阶……” 2024年以来,冀州区检察院新一届党组全面审视青年检察干警成长成才路径,深化落实衡水市人民检察院“双百”人才培养工程,精心打造“冀青鹰之队”青年干警培养品牌,构建“备、育、选、用、管”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 图为冀州区检察院“冀青鹰之队”青年干警正在讨论案情。 顶层设计 绘制成长“路径图” “我们通过坚定政治引领、淬炼业务本领,激励青年干警为院争光、为己争荣,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青年检察人才培养环境,确保检察事业薪火相传、高质量发展。”冀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于振忠表示。 检察事业,人才为本。冀州区检察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达65%,已成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 2024年11月,新一届党组成立后,冀州区检察院开展“号脉”式摸底,对检察干警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履职能力、理论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分析。 在此基础上,该院突破部门界限,组织35岁以下青年干警打造“冀青鹰之队”,确立“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双提升”理念,搭建起多维度、立体化人才培育框架。 为进一步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该院推行“一人一档”培养台账,近3年招录9名平均年龄26岁的法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干警,均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针对其个人特点、优势分别建档,分类定岗,轮岗锻炼,进退有序,释放人力资源最大效能。 打破论资排辈,是该院用人机制的一大亮点。该院党组大胆重用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将其放在关键岗位磨练成才,截至目前,已有8名40岁以下青年干警担任中层(副职)干部,1名综合素质过硬的书记员为单项工作负责人,成为各业务条线勇挑大梁的“中流砥柱”。 一系列举措推动青年人才梯队的价值进一步彰显,一批实绩突出、业务素质过硬的检察人员脱颖而出:3人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人才库、2人获评全省业务竞赛标兵(能手);2件案例获评国家级典型案例、10件案例获评省级典型案例,省级优秀调研文章10篇。 精准培育架好成长“登高梯” 90后的苏聪是“冀青鹰之队”的成员,她专门建了一个团队微信群,每天把学习内容发到群里。 “上班前30分钟,是我们雷打不动的集中学习时间。”苏聪介绍,该团队几乎每天都要组织青年干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行交流发言,分享心得感悟,持续增强干警综合素能。 学习氛围有了,如何以学习成效推动理论成果转化?该院成立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小组,定课题、压任务、明目标,着力提升青年干警的分析总结和文字表达能力。该院干警徐杰,作为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用满腔的热忱和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对检察工作的热爱,个人撰写的反映检察工作的多篇理论文章,先后在《人民检察》等期刊发表,多次在全省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获奖。她个人入选全省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截至目前,该院青年干警在国家级媒体发表信息、调研、宣传文章30余篇。其中,《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医疗器械生产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被省检察院内刊刊载。《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的深化》一文被编排在《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大型文献史册中。 这只是冀州区检察院强化青年理论武装,赋能青年干警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政治素养是高素质检察人才培养的首要素养。冀州区检察院坚持政治引领,以“党建+”教育培训模式为抓手,构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三会一课”深学、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研学的“三学联动”机制,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2024年以来,该院组织青年干警到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枣强平原枪声纪念馆、冀州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30余人次,开展“党员讲党史”“弘扬英烈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邀请20余名新老党员干部分享党史故事,引导青年干警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作风硬朗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在队伍管理方面,该院深化“严管厚爱”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廉政警示教育,组织专题党风廉政课、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10余次,教育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在专业素能培养方面,该院聚焦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导师+青年”“课堂+赛场”“理论+实战”三类资源,组建以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为导师的培训团队,助力年轻干部快速进步。搭建多样化实战平台,开展模拟辩论赛、疑难案件评析、法律文书评比等岗位练兵活动,选派业务骨干和青年干警前往先进院交流学习105人次,推动“好苗子”成为“真尖子”。 一线淬炼 锻造检察“多面手” 为弥补人少短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冀州区检察院党组有计划地选派业务尖兵到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领域交流轮岗,提升跨领域履职能力。 23岁的王慧悦,不仅负责未检工作,还同时参与多起刑事案件办理。“参与不同类型案件的办理,增强了我对不同检察业务条线工作的了解,在融合履职中向全能型人才迈进。”她说。 在她的参与下,未检部门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项活动,联合学校、公安、社区对筛选的100余名重点人群实现全网格包联;参与办理多起传销、非法经营、故意伤害、帮信等刑事案件。 同时,该院鼓励青年干警主动投身重大任务,在艰苦环境和一线锤炼政治品格和办案本领。 2024年初,入职不到1年的孙鉴楷主动请缨下沉冀州区丁家庄工作队。他重点关注儿童、大学生等群体权益保护,扎实化解涉法信访纠纷,在一线实践中彰显检察担当。 对青年干警来说,“传帮带”尤为重要。为此,该院创新“扶上马、送一程”以老带新办案组履职模式,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为青年干警量身选配导师,有的放矢定制“成长套餐”。 “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曹芳专委都会耐心指导,提供清晰办案思路。”冀州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马伯骏说。 46岁的冀州区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曹芳是马伯骏的结对老师,在曹芳看来,对青年干警要真教、敢说、担责。 在曹芳的指导下,马伯骏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检察一线磨练本领、增长才干。他参与办理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高标准农田电力工程质量不合格行政公益诉讼案”被最高检评为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案例,他个人也被评为“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先进个人。 如今,90后的马伯骏也开始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他的帮助下,入职刚满1年的青年干警已能独立办案。目前,该院已经形成“资深检察官—青年检察官—检察官助理—聘任制书记员”渐进式传帮带模式,为青年干警打下良好职业根基,为将来成为优秀检察官做好准备。 在冀州区检察院,越来越多的青年干警活跃在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社会治理的最前线,奔赴在服务大局、高质效办案的第一线。如今,“让检察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检察”的生动景象正在这里上演。(柳红领) |
关键词:冀州区,检察院,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