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衡水长安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武强 >> 综治维稳

河北武强”村民食堂“为村民省钱

2015-05-29 18:00:0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婚丧嫁娶这些大事,令许多家庭头疼。尤其在农村,普遍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还要讲排场、讲体面,因此往往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在河北省武强县有这样一个村庄,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都在村里的村民食堂办,宴席使用的烟酒糖茶均有严格的标准,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负责监督,杜绝大操大办,所有用度都不能超过标准。

  从2012年成立以来,郭院村的村民食堂已经承办了近二十场宴席,老百姓过红白事的花费比以前减少了40%。附近的村落也受到影响,纷纷效仿。2014年6月份,郭院村的村民食堂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节约之星”荣誉,村民食堂也成为一种模式在武强县推广。

  铺张浪费中萌生新想法

  郭院村隶属武强县周窝镇,位于307国道北900米。从武强县城驱车十余分钟便可到达。

  这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全村236户,1068人,耕地面积1760亩。以前郭院村的村民除了种植庄稼,还种植果树;近些年村子里开始出现了家禽养殖、乐器配件生产等产业,还有一些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不过总体上,正如村委会主任郭子正所说,郭院村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子。

  在郭院村村委会的墙上有郭院村的简介,农民纯收入达到了4125元,在全县处于中上水平。不过因为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一收入放在全省来看并不算高。

  尽管如此,郭院村婚丧嫁娶互相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却依然存在。在记者走访时,村民告诉记者,在原来,即使是邻居结婚,随礼的份子钱也都是50元或者100元。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随礼更多。

  作为红白事的事主,要想把事情办得圆满又漂亮,也是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村支书郭彦涛算了一笔帐:“原来我们村的村民办婚礼,大都在饭店,一桌饭菜普普通通也需要三四百元,一般需要30来桌,这就是一万来块钱。再加上烟酒糖茶等各种开销,一场宴席办下来得一万二三。而村里的人均收入才4000多呀。”

  村委会主任郭子正也对这种奢侈铺张的现象不满,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成立村民食堂,统一宴会标准,减轻大家伙的负担。2012年7月,郭院村村支部和村委会召集全村村民开大会,在会上,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提议:从今往后,村里办红白事都要定个标准,每个人都要遵守,不能超过这个标准。由红白理事会上门协助,确定请客范围等,对于办婚丧事不节俭的村民,村里要通过大喇叭批评教育,并取消“星级文明户”的评选资格。

  郭子正说:“原来在农村,宴席办得好,大家伙儿的评价高,事主也觉得脸上有光。在这种攀比心理的裹挟下,这些年村里的宴席标准越来越高,花费也与日俱增。还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宁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愿丢面子,结果日子更加难了。成立村民食堂的初衷,是想从根子上铲除滋生这种心理的土壤,以后办宴席都统一标准,控制成本,没有了互相攀比,也许就能控制住大操大办的风气。”

 

  细算下来省了快一半了

  郭院村村委会就在村口。顺着307国道转进郭院村后,就看到村民文化广场,在广场的东侧就是郭院村村委会,一个四合院落,墙壁粉刷着统一的黄色,与一般民居无异。

  临街的一排是村委会的办公室,穿过办公室,院里有搭起的丝瓜藤,北屋就是村里的村民食堂,从外面看去也和普通的民居相同,可是最近却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许多目光。郭子正介绍,2012年6月,村里筹资10万元将这几间老屋子重新粉刷、装修,又购置了办理酒席的工具,“村民食堂”就正式开工了。“开始还有人嘀咕,这事儿能不能行?成立两年多,村里一共有十几户人家结婚,全是在这里办的。”

  在粉刷一新的“村民食堂”餐厅里,整齐地摆着两张圆桌。墙角还有十余张立起来的桌面。在厨房里,两个新砌的灶台一尘不染,锅碗瓢盆一应俱全。郭子正说,“村民食堂”中的厨具炊具、桌椅板凳都是免费供村民使用。假如事主没有合适的厨师,“村民食堂”还会找厨师义务服务,招待客人的服务人员也都是村里的村民。

  在食堂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倡导节约的痕迹。墙壁上贴着一张标语“米粒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办酒席的标准也贴在墙上:每桌8个菜,且只能从商定的菜单中选,以时令蔬菜为主,人均猪肉不超过2两;一瓶酒的价格不得超过25元,香烟不得超过10元。对于白事,反对“生不养、死大葬,活不孝顺、死讲排场”的不良做法,提倡厚养薄葬。丧葬开支标准最高不得突破5000元,杜绝大操大办。

  侯全福是食堂的“御用厨师”,每当“村民食堂”开伙时,都是他来掌勺。他说,原来在村里谁家有红白事,都是露天搭个灶台起火,风吹日晒不说,又浪费又不卫生。现在办红白事都来食堂,东西都是现成的,事主省心了,也省钱了,我们干活的心里也高兴。其实他是一个电工,出工一天150元。可是无论谁家有事,他总是二话不说拎勺上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大事小情啊,只要有需要我就来。”

  村民郭敬川2013年底在“村民食堂”办了喜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共摆了30桌宴席,算上烟酒糖茶统共花了7000元,相当于一桌才200多元。以前村民在饭店办宴席,怎么也得一万二三,细算下来省了快一半了。更让他高兴的是,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都说,食堂里干净卫生,比在饭店请客一点也不差。

  采访中,发现村民有一个共识,传统的红白事宴席,浪费特别严重。为了准备宴席,起码要折腾四五天,一桌少说也得十二个菜,杀两头猪都不够,可每次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十分可惜。自从搬到“村民食堂”去办,事主省心了,浪费少了。不少村民表示,以后自己家里办事的时候,首选“村民食堂”。

  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情

  “村民食堂”成立以后,有不少村民主动要去在“村民食堂”办红白事宴席。还有不少附近的村庄纷纷过来“取经”。2014年以来,以郭院村、东王庄等20个村为试点,武强县开展起了“村民食堂”创建活动,甚至还另辟蹊径,把“大锅台”搬进机关食堂。

  记者发现,对于“村民食堂”,大家伙最初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谁也不了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谁也没打算在这个地方办宴席。“村民食堂”成立后不久,村支书郭彦涛的儿子要结婚了,他就主动提出要在“村民食堂”办喜酒。郭彦涛说:“我家做买卖,要论经济条件,不比谁家差,也动过把这事大操大办的念头,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可咱是村干部,为了带个好头,我和家人一商量,就在村食堂开第一炮。”无独有偶,就在郭彦涛儿子的婚礼后不久,村委会主任郭子正的儿子也要结婚,没有犹豫,郭子正也将儿子的喜酒办在了“村民食堂”。

  这像一把火,点燃了大家伙心中存在已久的想法,不再去饭店办宴席,转战“村民食堂”。郭子正说,为什么食堂成立以后大家伙的红事都到这里来办?说明这是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情。

  郭彦涛说,仔细看看“村民食堂”这几年的账本,就发现红事办得多,白事办得少。因为当地有一个习俗,白事不动身,逝者的亲属好友都要在家中守灵数日。这样就没办法到“村民食堂”,许多人还是选择传统的在家中办席。村里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现在他们正在考虑增加“村民食堂”的流动性,以方便白事事主。比如说建立流动灶台等。近些年,郭院村的乐器配件、家畜养殖逐渐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比起以前改善了不少。可是大多数村民仍然希望,遇到红白事时能够在“村民食堂”里办。侯全福说:“我二女儿现在在城里工作,计划今年结婚,我们准备在村民食堂办,让城里人也看看,今时不同往日,农村的喜宴也讲文明讲节约了。”燕赵都市报记者 孙磊

关键词:河北武强,村民食堂,省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张梅胜

主办单位:中共武强县委政法委员会
技术支持:长城网   
冀ICP备16012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