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区检察院坚持做到“四色”到位促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近年来,桃城区检察院始终坚持“党建为本、队建为重”工作理念,把党性教育和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主题教育作为在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断强化理念认识,查找薄弱环节,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增强检察人员开展好主题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扎实的举措促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聚焦根本任务,做到“红色”教育引导到位。该院始终抓住“学习教育”这个根本任务,充分依托“检察夜校”“青年干警读书交流会”等学习交流平台,以及机关文化墙、“两微一端”、电子屏幕等思想教育平台,搭建好全方位“红色教育”平台,实时展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政治纪律和规矩要求、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党员干警风采等内容,变“说教式”“灌输式”教育为“情感认同”和“理念传递”,使检察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启迪心智,不断提升干警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化检察人员对主题教育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认识。 聚焦主责主业,做到“蓝色”理念运用到位。该院始终围绕检察办案和法律监督这个“主责主业”,深入查找在具体办案中的理念更新不到位问题,深入整改落实,让“检察蓝”更加理性文明规范。该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深入业务工作和群众来访接待一线,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有影响力的案件,带头回复群众来信,带头帮助来访群众解答困惑、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部分检察人员对“以人民为中心”“双赢多赢共赢”“客观公正立场”等检察理念理解和运用还不到位,难以适应新时代为民服务要求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件,组织开展“检委会专职委员授课活动”,将政治理论与检察工作、检察理念与个案办理结合起来讲授,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检察人员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具体检察工作的能力,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检察理念落实到每个办案环节。 着力暖人暖心,做到“橘色”为民服务到位。该院力求通过检察工作暖民心、聚民意,将代表冬日暖阳般温暖的“橘色”作为检察为民服务工作基调,力求让来访群众感到暖心、宽心、舒心,不断拉近人民群众与检察机关的心理距离,增进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和信赖。结合服务脱贫攻坚、开展文明创建等主题,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道德讲堂、微视频展播等活动,激发党员干警服务大局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热情。针对在来信来访群众接待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深入落实“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提升检务公开工作水平、摆放便民雨伞和急救药品等系列为民服务措施,真正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升服务本领上来。强化对检察人员宗旨意识和司法为民意识的教育引导,提高12309检察为民服务中心工作要求,要求检察人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落实好微笑接待、耐心倾听、热情解答工作要求,运用好来信、来访、网站、电话、视频接访“五位一体”模式,实现好“让数据跑路、为群众减负”目标,满足人民群众零距离沟通、即时性互动、无障碍共享新需求。 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到“绿色”公益保护到位。该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以扎实举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建立“恢复性”司法机制,拓展公益诉讼办案领域,将保护“公益”实效作为衡量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实行“补植复绿”机制,在办理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时,注重引导督促犯罪嫌疑人及时修复受损生态,取得很好教育引导效果,并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在市区宝云公园内设立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助力全区实现“绿水青山”。不断提升检察人员开展公益诉讼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保护“公益”能力和水平,院领导带头深入社区、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民生民意和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收回国有资产23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12.3万立方米,恢复耕地面积4.2739亩,尚有14.9709亩正在恢复中。例如,该院检察人员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中发现辖区多个乡村田地,散落着大量“白色污染”废弃物。针对上述问题,依法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相关单位收到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行动领导小组,在全区167个村庄清理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12.3万立方米,研究制定《桃城区2019年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建立“白色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真正以检察公益诉讼利剑解决了全区农田“白色污染”问题。(记者袁昕 通讯员杨玉玉 陈鑫欣) |
关键词:桃城区检察院,主题教育,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