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衡水长安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武邑 >> 部门动态 >> 法院动态

以初心致匠心换民心——记武邑法院清凉店人民法庭庭长刘宗杨

2024-07-18 16:01:5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他,在武邑法院工作已有十三载,多年民事审判岗位的历练,让他成为同事们眼中的“业务大拿”。他日复一日在人民法庭坚守,运用所学所思所悟,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努力诠释着法院裁判的公信力。他就是武邑法院清凉店法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一级法官刘宗杨。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工作业绩,他先后被评为全市法院“十佳调解能手”、全市法院“十佳办案能手”、全市法院“办案之星”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一个“责”字,一腔热血扎根基层

  刘宗杨所处的清凉店人民法庭,面积大、人口多、经济相对繁荣,民商事案件比较集中,每年诉前化解及诉讼结案近300件。长期以来,刘宗杨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每天他在处理完各类民事案件后,都愿意抽空到村里群众院落,跟他们拉拉家常、聊聊旧事,有时遇见矛盾纠纷顺带就帮忙调解了,遇到想不通的事就顺手给解答了。无论是去田间地头调查取证、就地办案,还是入户调解、释法明理,他似乎永远保持这一种旺盛的精神状态。这份昂扬的斗志源于一份十几年的初心,他一直坚信“只有走到人民群众中,才能真正办好案件”,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他踏踏实实的扎根基层,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可。

  处理涉及土地纠纷案件,勘查案涉纠纷土地是必经程序,无论是炎炎夏日、冰天雪地都无法阻挡他的脚步,他常说“到了田间地头,看到了争议的地块,见到了矛盾的双方,才能更好了解事实、化解矛盾”。在处理一起清凉店镇某村涉土地纠纷案件中,为了核实争议土地面积,刘宗杨与双方到争议地块进行实地测量,在原、被告双方以及村干部的见证下,前前后后围着地块绕了三圈,经过四周丈量,确认边角,并将丈量数据与当事人一一核对确认,耐心询问调查,用双方能够接受“接地气”的言语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经历整整一天的调解,最终纠纷得以化解,双方握手言和。当事人感叹地说“感谢法官,把咱的事儿当成自己家的事儿了!”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刘宗杨坚持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将案件的调解带入纠纷地,上门调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个“情”字,心系百姓上门办案

  “法官,我行动不便。”在一起保险人代位求偿权案件中,在得知案件当事人李某因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后,刘宗杨二话没说,第一时间带领办案团队赶到案件当事人所在的清凉店镇某村李某家中送达。在与李某交谈中,刘宗杨发现李某对原告保险公司的起诉仍存在许多疑惑之处,他立即对李某进行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刘法官你说得对,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这样类似的场景,在刘宗杨的办案生涯中,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他说“办案只是手段,既要解了老百姓的难事,又能解了老百姓的心事才是办案的目的。”刘宗杨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把司法为民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次次解决群众在诉讼中的困惑,得到群众的真心认可。

  一个“调”字,构建和谐乡村邻里

  人民法庭是法院在基层的触角,与老百姓接触最广泛、最直接。村里的大事小情不免蜂拥而至,为了定纷止争,清凉店法庭大力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推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诉源治理大格局。

  考虑村干部和特邀调解员对争议的双方有足够的了解,对化解纠纷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案件进入清凉店诉源治理网格后,刘宗杨会第一时间邀请特邀调解员、村干部了解矛盾纠纷成因,探讨探究具体解决方案。随后,一同组织争议双方当事人坐下来面对面沟通,背对背调解。在一起相邻关系案件中,争议的双方为耄耋老人,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但双方都不肯让步,矛盾迟迟无法解决。刘宗杨从细微处入手,以情辅调,组织双方在子女陪同下,邀请村干部以及特邀调解员,从“乡里乡亲”亲情、“远亲不如近邻”等多角度出发,耐心细致地化解了老人心中怨气,最终两位老人冰释前嫌。

  2024年以来,清凉店法庭人民调解员诉前化解案件13件,劝解、劝返不再要求离婚案件当事人30余人次,想成诉而未成诉的案件24件,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能化解”。

  “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依靠老百姓”,刘宗杨把走进人民群众,处理好每一件大事小情,为人民群众实质性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作为办案引领,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关键词:武邑,法院,刘宗杨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主办单位:中共武邑县委政法委员会
技术支持:长城网   
冀ICP备16012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