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助力生态建设“加速度”
本报讯(樊加伟、李杰安)今年以来,冀州区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提高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立足节水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压采工程、改善种植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水资源保护水平显著提升,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该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压采项目“多点开花”。该区紧紧抢抓国家加大对地下水压采政策扶植力度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压采治理项目、大力实施压采重点工程,压采项目覆盖农业、林业、水务等多个建设领域。 其中,农业压采项目总投资3759万元,包括调整种植模式、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蔬菜微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五大重点项目,总面积2万余亩。林业压采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总面积1万余亩,包括金叶榆、银杏、栾树、国槐、丝绵木、白蜡等多个节水苗木树种。水务压采项目总投资11032余万元,通过对冀南渠和冀吕渠进行清淤扩挖,提高两渠的蓄水和排涝能力,涉及3个乡镇31个村,治理总长度26.5公里。 工程进度“快速高效”。为加快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项目进度,该区结合工程进度特点,强化责任、完善方案、协同推进,促进了压采治理工程高效推进。其中,农业压采项目已组织专家组对设施蔬菜膜下滴灌项目和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项目进行了验收,5个项目全部评为优秀等次;林业压采项目专门制定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林业项目实施方案》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林业项目作业设计》,并通过抢抓秋冬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利用15天集中攻坚,目前全区地下水压采林业项目1万亩种植任务已全部竣工完成;水务压采项目已完成渠道整治22公里,完成配套建筑物74座,铺设管道285公里,占今年全部工程量的95%,建设进度位居衡水第一、全省前十。 运营模式“灵活多样”。该区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创新运营机制,确保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其中,在林业压采项目治理工程中,该区探索创新了林粮结合、林药结合、林苗结合、林禽结合等农业发展新模式,先后涌现了北漳淮乡北内漳村林药种植、冀州镇北金村林菌种植、徐家庄乡徐家庄村林禽养殖、门家庄乡稍门口村林畜养殖等多个林下经济示范村,24个千亩林业大方全部实现“间作模式”,累计带动8000余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年均增收近万元。同时,为建立地下水压治理运行长效机制,该区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建立起完善的用水合作组织,通过村用水协会、联户股份制和个人承包租赁制三种方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以社会投资、客商投融资、群众投劳投资等方式推进水利项目、工程建设;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规划和收费标准,确定重大项目布局,搞好水资源供需平衡,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依法管水转变,确保形成“压采治理、人人有责”的浓厚节水氛围。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