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是衡水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二大队一名辅警,作为一名90后一线辅警,她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服务水平,在平凡岗位上诠释了敬业奉献精神。
2016年5月,杜倩成为衡水首支交警女子中队的一员。第一次站上三尺岗台,不免遭受着质疑:“女同志能干好外勤工作?表演跟现眼只是一念之差!”对此,杜倩很不服气,立即回击:“我既不想表演,更不会现眼,会用实际行动表现给你们看!”“豪言壮语”易出口,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外勤工作强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每天户外工作6个小时以上,走十几里路,打出指挥手势近千次。冬季,雾霾天嗓子难受,下雪天10分钟冻木,夏季,汗水打湿了警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直到起了碱嘎巴。工作的艰苦尚可以克服,最委屈的是,个别违法行为人不服从管理,对辅警进行谩骂,甚至违法车辆还会进行挑衅性的撞击。因为这些,杜倩和姐妹们多次流下委屈的眼泪:辛苦的工作为什么换不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后来经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她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谛。
2016年7月20日,大暴雨侵袭了我市。当天早上七点不到,二大队就接到指挥中心通知,辖区路面拥堵,需要提前上岗,杜倩和同事们顾不上吃早饭,立即穿好雨衣冲进雨中。瓢泼的大雨顺着雨衣的缝隙渗到里面,不一会儿大家身上就湿透了。蹚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奋力疏导交通,下水道堵了,撸起袖子伸手就掏。平时在家被父母宠惯了的杜倩一度觉得委屈。正在这个时候,队长张敏走到她跟前:“杜倩,怎么样?不行你就去休息一会儿,我来替你!”看到这个大姐姐的身影,杜倩身体里好像一下子充满了力量,大声回答:“没事儿,我能坚持住!”于是,就在这场大雨中,杜倩和同事们不间断地疏导了三个多小时的交通,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考验着大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意志力,最终,杜倩和同事们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疏堵保畅的工作任务。当看到路口重新恢复了秩序,大家都松了口气。
没有从警之前,对于“警民鱼水情”杜倩理解得并不深刻,参加工作后,在一次次与群众血浓于水的交往中,杜倩终于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只要你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服务群众,总会得到群众温暖的回应。有一次晚高峰下大雪,杜倩正在疏导交通,一位男同志跑着过来,说是在路口捡到一个钱包,希望能联系到失主。杜倩小心地把钱包装到警服口袋里,下班后通过身份证联系指挥中心找到了失主。当得知失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时,杜倩二话没说,骑上电动车冒着大雪,把钱包送到老人家中。当老人看到浑身是雪的杜倩站在门口时,拉着她早已冻僵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告别了老人,杜倩感慨万千:“原来自己的举手之劳,会给群众带来这么大便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市民们服好务。
杜倩所在的人民路育才街岗地处人民广场,经常有一位老人要穿过路口到广场锻炼,因为老人的腿脚不太方便,走路非常缓慢,过一个路口需要好几分钟,每次看着颤颤巍巍在车流中慢慢挪动的老人,杜倩都会跑过去扶老人过马路,从夏扶到冬,从冬扶到春。正是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儿,拉近了警民关系,杜倩也收获了群众的赞誉。
两年多来,杜倩和队友们接受群众各种求助300余起,帮扶群众500余人,她所在的女子中队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衡水市文明窗口”,护学岗被评为“优秀护学岗”,杜倩个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省优秀共青团员”“衡水市优秀辅警”。从警两年多,是什么让她这么坚持呢?杜倩回答:“是工作中领导的教导和同事的帮助;是执勤时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风雪里过路老人一句贴心的叮嘱……”这些认同和鼓励,让杜倩对交警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她更加坚信,当初选择没有错。荣誉只能属于过去,杜倩表示,未来会更加努力,以实际行动为衡水的经济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褚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