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衡水长安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衡水政法

戴国华就安平县推进“一乡一庭”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2015-09-09 12:07:45

  9月6日,衡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就安平县推进“一乡一庭”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安平县委在推进“一乡一庭”建设工作中,大胆创新,成效明显,很好的化解了矛盾,减少了群众诉累,值得全市各县学习借鉴。

  2013年4月以来,安平县坚持以“一乡一庭”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突出司法为民,积极拓展基层法庭职能,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庭作用,努力探索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子。全县在原有3个中心法庭的基础上,又新增基层法庭5个,实现了“一乡一庭”,收到了收案量下降、调解率上升,信访量下降、群众满意度上升的“两降两升”良好效果。市委研究室对此专题进行调研,以《解决司法“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实践》为题,对安平县推进“一乡一庭”建设进行调研,并以呈阅件的形式报送相关领导。

  两年多来,全县依托“一乡一庭”,完善调解网络,强化诉调对接,积极推进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以职能的大转变促进服务的大提升,受到了上级领导、辖区党政部门和广大民众的肯定和好评,其效果逐渐显现。一是县法院民事发案数逐渐下降。通过诉调对接、法制宣传和综合治理,很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涉法涉诉信访减少,普通民事发案数逐渐下降。2014年办理民事案件958件,比上年度的980件,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24%。今年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在商事案件增幅一倍的情况下,民事案件总体持平,运行平稳,实现了诉讼案件“减少存量、控制增量”的要求。二是与基层各组织联系更加顺畅和密切。通过诉调对接工作的开展,人民法庭与民调组织、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等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基层组织对人民法院的分流案件、委托调解、协助送达工作中更加积极,基层组织工作的灵活性与法院工作的专业性形成了有效互补,便利了人民法院工作的开展。三是有力促进了司法的民主化。一乡一庭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各级调解组织的完善,调动了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在矛盾化解中的参与热情,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使代表人民意愿的法制得到真正的实施,这种解决纠纷的效果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最大认同,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四是开展法律普及,群众对法院的满意度提升。把法院触角直接延伸到每一个乡镇,不管是巡回审判、诉前调解,还是司法公开服务室的建设,人民法庭通过多种渠道更加广泛地宣传法律,向广大农村传递法律的声音,做到了最直接的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老百姓。去年以来,巡回审理案件29次,义务开展法律咨询80次,举办法制宣传活动13次,受教育群众1900人。老百姓觉得法院近了、法官亲了、司法服务触手可及、法治的人文关怀就在身边,实现了“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良性互动。五是促进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一乡一庭建成后,使乡镇构建起了更加全面的、有力的法治治理体系,活化了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较好地调节了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法庭延伸到基层以后,宣传法律和党的政策,帮助乡镇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调处解决了不少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到土地纠纷、果园承包等的敏感案件,融洽了村支部、乡镇党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升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威信,深受各乡村、乡镇的欢迎。

关键词:戴国华|安平责任编辑:张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