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衡水长安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维护稳定

专家为您揭秘网络消费骗局内幕

2016-10-24 18:36:49

  随着网购和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利用钓鱼网站进行诈骗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大量以“低价”、“限量抢购”为噱头的钓鱼网站,克隆正规网站的设计,通过植入木马程序等诈骗手段,使众多消费者纷纷中招。在此,警方联合诈骗专家一起对“网络消费陷阱”进行揭秘。

  低价抢购苹果手机遭遇“钓鱼”诈骗

  当记者以“低价、苹果手机”为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进入到一个看似正规的网站时,该网站上的手机标价非常低,并且用“限量100台”的噱头吸引抢购,但是消费者下单完成付款后,却将永远都收不到货。和该钓鱼网站的PC版本相比,其手机版本的欺骗性更大。

  反诈骗专家提醒:“这是一个典型的钓鱼网站,低价、限量只是欺骗消费者下单转账的手段。”“与PC版本相比,手机版本的支付方式更隐蔽,有的扫描微信或二维码后可能就被转账了。”

  低价充话费钓鱼网站藏身微信

  很多钓鱼网站会变身成为微信公众号骗取钱财。这些公众号往往打着“网络专营店”和“直充话费”的名义引诱消费者通过手机转账。以公众号“28.8充100话费”为例,点进去准备充值的时候发现,这个账号竟然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转账的支付链接。

  反诈骗专家提醒:“识别二维码之后,其实就是一个直接转账的交易。当你转账之后,再联系客服,他就会用各种话术来搪塞你,这就是相当于陷进了一个坑。”

  “京东”购物遭遇钓鱼“李鬼”

  和上述钓鱼方式相比,还有一种更具欺骗性的钓鱼网站——克隆正规购物网站的“李鬼”网站。“李鬼”网站的设计和原版正规网站几乎一模一样。

  记者在所谓的“京东”上选购了一件饰品,下单时,页面提醒扫描转账到“小青”的支付宝账户,但是转账完成后,记者转账记录里的收款人名字已经变成了“学香”。

  更加诡异的是,几个小时后,记者再次下单,收款人名字居然变成了“金春”,至此,不难发现这就是一个骗局。

  反诈骗专家提醒:“收款名称是可以自己去改的,这种直接转账付款的方式,最轻的后果是收不到货;还有可能后续继续设骗局,例如客服说你的账号或者快递被冻结,要交保证金等等,可能损失会更大。”

  提高安全意识,借助科技躲避网络诈骗

  针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消费诈骗手段,本报特别提醒消费者:要慎重点击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出现的不明链接,特别是要提防那些要求扫描的购物网站二维码。同时,消费者还应当注意网站的备案信息,避免绕过第三方托管平台直接付款。

  除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之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躲避诈骗陷阱。毕竟,仅凭肉眼和个人经验,网站链接或电话号码的真伪是很难辨别的,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浏览器、安全搜索、手机卫士等带有安全属性的应用软件来识别和预防网络诈骗。 陈瑞璇董嵩

关键词:网络消费,骗局责任编辑:王永宏